您好,欢迎来到冷冻食品网:国内唯一服务于冷冻食品全产业链的综合平台

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国内唯一服务于冷冻食品全产业链的综合平台

植物肉到底“香”在哪里?必斐艾总裁:它能稳住供应链成本

2020-10-2216:32

来源: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编辑

来源: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作者:涂鸦君

↓↓↓

“人造肉可以很大程度稳定供应链的成本。”

昨天(10月21日),德克士发布消息称在全国2600家门店推出新品植物鸡肉汉堡,这是国内第一家在全国所有门店同步供应植物肉产品的西式快餐品牌。

而且,肯德基与Beyond Meat联合推出的植物肉汉堡也已上市。而植物肉与产业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此前9月8日,Beyond Meat(BYND.US)宣布将在中国嘉兴建厂,用于生产包括猪肉、牛肉和家禽等产品,这也是首个海外植物肉品牌宣布在中国部署产能。

在《财经涂鸦》以往对国内植物肉品牌创始人的访谈中,绝大多数植物肉品牌都通过代工的模式来提供产品,进而避开了直接落地产能的“重资产”模式,旨在实现短期内的高速增长。“我们首先是一家植物肉生活方式品牌。”珍肉创始人吕中茗曾在《财经涂鸦》的访谈中表示。

事实上,在资本端也以开始认可这种模式,自2020年以来,包括珍肉、星期零、Hey Maet等品牌都以宣布来自包括海外和国内VC的投资。而其中最大规模的融资,来自Green Monday,9月22日,Green Monday 绿客盟宣布完成了7000万美元(约4.8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而在9月下旬举办的VeggieWorld 2020 植物食品展上,《财经涂鸦》也分别与多家品牌创始人进行了交流,并品尝了相应产品。普遍而言,目前几家国内品牌的策略,都希望能够进入餐饮渠道,通过对菜品的研发和植物肉菜式解决方案的方式打开这一市场。而在产品方面,更多是选择以菜品而非生“肉”作为主推产品。

当然,植物肉进一步增长的主要的挑战在于“价格”和“口味”,换言之,非素食消费者花同样的价钱,仍然更希望吃到真的肉。而植物肉只有在配合特别的菜式(比如饺子、汉堡)和酱料才能够实现真肉或接近的口感。

在与《财经涂鸦》的对话中,必斐艾食品有限公司(PFI Foods)总裁陈瑞荣(Randy Tan)则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他并不否认目前“价格”和“口味”仍是植物肉产品的两大痛点。但不同于传统植物肉创新品牌的是,这家以食品加工(B2B模式)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不仅站在食品加工和餐饮产业链的视角来思考,而且很重视创新植物肉品牌带来的价值——即便是Beyond Meat 也是先做品牌、后建产能。

据了解,国内有2/3的食品中都会用到猪肉,但近年来猪肉价格的波动给食品加工产业带来的“阵痛”,对此,陈瑞荣表示,“我们看好植物肉,它可以很大程度稳定供应链的成本。”

必斐艾成立于2015年,主要股东为新加坡华夏丰盛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璞瑞公司。2017年,公司正式投产,陈瑞荣介绍,公司希望打造一个“新餐饮共创平台”,目前公司为餐饮连锁企业“贴牌做OEM和ODM,公司也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产品包括火锅底料、调理包、中式酱料等中式餐饮类产品、也有再制奶酪、披萨、帕尼尼、鸡块、烤翅等西式快餐产品。

去年年底,必斐艾的管理层得到了董事会的正式批准,进军植物肉领域,创立植物肉品牌“植爱”。通常来讲,B2B代工企业公司进入2C领域的案例并不多见,主要顾及“与客户抢占市场”,但在植物肉领域,国内市场仍处在早期阶段,未来的增量似乎足以容得下更多品牌,《财经涂鸦》也在Veggie World 2020展会上看到包括多家食品代工企业开始进入植物肉领域的品牌。

“传统食品也好、植物肉也好,无论走哪条路,最终还是要靠品牌取胜。”陈瑞荣表示,因此通过2C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认知,是他们选择进入这一领域的另一重要考量。

此外,餐饮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餐馆供应链的集中化,对调理包、调味料带来了高速增长,而下游便利店与轻餐饮的结合,让烘焙食品(比如加热即食的披萨)增长迅速,这种新的趋势对于必斐艾来说,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1603442094974611.png

△陈瑞荣(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对话正文(有删节)

Q:《财经涂鸦》

A:陈瑞荣 必斐艾食品有限公司(PFI Foods)总裁

— ① —

「轻烹饪」产品流量将高速增长

Q:我们先谈谈餐饮行业的变化,PFI生产的调味料,主要是做to B还是to C业务?

A:以to B为主,to C还未触及。我们有一个调味料工厂,产能价值超过三亿元。目前调味料多供应于满足连锁餐饮的独立包装需求。第二,在必斐艾的安徽舒城产业园,我们有西式快餐加工生产线,其中一个工厂生产烘焙(披萨、帕尼尼等)、奶酪(再制马苏里拉奶酪)等产品;另一家工厂从事肉类制品加工(鸡块、烤翅、鸡米花等)。过去我们的重点是to B平台,有了一些基础,所以我们现在想革新贴牌的产品,把它们品牌化,把赛道扩大。所以除了餐饮平台,我们还要发展零售渠道,打通线上、线下,包括O2O的社区零售平台。

Q:社区零售最细能到什么程度,比如最基层的店可以是夫妻店吗?

A:我们不会直接供应夫妻店。我们通过第三方、社区O2O平台合作的模式,直接到达终端消费者。我们有强大的产业链,而互补的是,他们有强大的销售能力,可以和我们的供应链匹配,因为食品安全很重要。加上现在一些成规模的餐饮连锁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也很愿意与他们实现战略合作。

Q: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保证平台的品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A:对,而且要有持续的产品供应。例如现在很流行的电商直播平台,他们会看工厂是否具备足够持续的产能,否则直播时一旦订单数量大增,但又有可能断货,会影响品牌方、主播、平台以及消费者等的权益。

Q:说到直播,您感觉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的业务的变化大吗?对公司和整个下游客户的影响是什么?

A:肯定是大的。过去我们业务主要放在餐饮渠道,我们开始是有些担心的。还好我们还有很多大型餐饮客户,抗风险能力强。除了餐饮客户,我们还有合作的电商平台、新零售渠道,因疫情期间,消费回归家庭餐桌,他们在疫情期间做得很好,这些客户使我们的业务稳定住了,烘焙、奶酪、调味料这些版块帮我们度过了难关。

Q:从类目上来说,营收比例分别是怎样的,比如,哪一种增速最快?

A:基于我们对市场现状的了解,调理包的业务会越来越大,它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重视。第二块是披萨、帕尼尼等西式快餐,年轻人不喜欢在家做饭,而提供美味便捷食品的店越来越普遍,比如咖啡店、奶茶店。便利店也在朝这个方向去走。便利店通过餐饮吸引客流,而餐饮也是便利店里盈利能力很强的部分。第三块就是to B端的调味料。东南亚、日料、韩餐等风味餐饮,需要在有规模的中央厨房、工业化工厂,制作标准调味料终端产品。

Q:是的,我们也接触过某些餐饮连锁品牌,对其中的一些来说,餐饮的“本地化”是个特别大的问题,“本地化”意味着更难标准化,你们是否进入到较低线市场,是否遇到过此问题?

A:肯定会遇到。我们没有直接去做,但是我们很多大客户正在布局。现在互联网平台上会有一些数据反映不同地区消费者喜欢的风味,它们很懂消费者的反馈,我们会与它们一起研发,我们也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另外我们还和联合利华、杜邦等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合作研发,我们使用它们的原料做成半成品或即食、即烹的食材。

Q:“轻烹饪”这方面我们也有过报道,关于天味食品这家公司,他们的“轻烹饪”酸菜鱼较成功,增长很快。

A:是的。现在工业化即烹食品已经很普遍,除了我们这样规模的工厂,也有很多地方性的中央厨房去解决食品供应问题,学校、工业食堂等机构都需要解决团餐。

— ② —

植物肉能熨平供应链价格周期

Q:接下来我们就想看看在植物肉在公司的情况,对于这一领域,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A:刚才说到我们现在to B平台比较成熟了,对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菜肴、产品非常清楚。在中国,三分之二的菜肴肉制品里都用到了猪肉,剩下的是鸡肉和牛肉。但过去几年国家猪肉相对短缺、需要进口,加上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影响整个供应链,上游受到很大影响,中游、下游成本肯定不稳定。

我们如此大批量地供货给连锁餐厅,原料成本一上升,我们就面临很大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看好植物肉,它可以很大程度稳定供应链的成本。

过去我们主要发展to B,对于口味、产品、包装我们都具有了经验,现在要B和C端全渠道开发,目前还差品牌。加上植物肉,我们可以把全产业链打通。现在关键是看我们的执行力,我觉得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十年去实现这一规划。至于植物肉的赛道有多大,现在还不清楚,美国目前有三千多家相关企业,上、中、下游的都有。

Q:美国植物肉的消费者认知比较强,7%的人口、2000万人左右吃素,中国素食者人数相当,但人口基数大很多,吃肉的人也自然多了。

A:中国的“原肉”消耗量是美国的两倍,较多依赖于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进口,这些肉制品出口国,它们的畜牧业发达,而中国是没有足够好的养殖条件的,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所以无论是养猪、养鸡,养殖能力都很难再有突破了。土地资源没法支撑,养殖也存在很大的污染问题。打个比方,为了获得一公斤猪肉中所含的蛋白,需要4公斤饲料。从这个角度看,植物肉可以缓解上述问题,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Q:从蛋白质转化效率看,植物肉更高。

A:对,但现在提取蛋白的技术还没有成熟起来,植物肉的口感受到影响,消费需求还就不够大,所以现在的痛点就是价格跟口味。现在市场上猪肉的价格高,成本也高,而植物肉在实现量产后,通过供应链、原料或技术把成本降下来,以及解决口感后,消费者可能更容易都能接受。

Q:我了解到现在40-50元/千克成本的植物肉在干法技术上还有瓶颈。干法、湿法制作出来的植物肉口感不同?

A:是的。其实干法技术已在升级。欧洲等地重视高水分的湿法技术,使制成品更接近真肉口感,但设备成本更高,100万至200万美元不止,而且产量较低,少量生产会有很大成本压力。所以我们现在行业要一起努力,包括国内的设备商以及生产商,然后一起研发、把设备的成本降低,同时也提高产量,这个行业就会发展起来。

— ③ —

从食品供应链到食品品牌

Q:“植爱”这个品牌背后的技术以及未来的产品应用方向是怎样的?

A:我们是以to C的思路来开发“植爱”的,使用的是干法技术,年底我们将引进一套湿法设备。“植爱”的产品会以中国人习惯的水饺、春卷、大包、馅饼切入,在消费者教育上不会太困难,而且植物肉的口感在这些食品上已经做到与真肉非常接近。这些产品发展起来后,我们还要想如何触达消费者,比如有些植物肉品牌拥有自己的实体店、通过与餐饮品牌联名合作等等,是不是也可以做类似“连锁植物肉水饺店”这样的形式呢?我们也都在思考。

Q:我们也接触过国内一些创新的品牌,他们强调产品和菜的结合能力,要把产品做成好吃的菜,提供植物肉的解决方案给餐厅。你们本身对餐饮很熟悉,未来有没有这种想法?

A: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给餐厅提供菜品解决方案,消费者觉得好吃,大厨们也乐意采纳,植物肉产品的流量也就有了。但有一个问题是,产品缺少了品牌的标签。

Q:您说得很对,我在餐饮做过一些调研,我问他植物肉的品牌是什么,餐厅基本上说不出来,他也不知道植物肉来自哪个厂家。

A:对,我们过去都在为大客户贴牌加工或者做ODM与客户一起研发,除了食品圈的一些人外,外面很少有人知道必斐艾。但是“植爱”推出后,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对品牌有认知。

当然,植物肉要做成功的话,我认为有三方面的事要做好。第一是产品,我们会用我们做OEM的经验去找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植物肉产品;第二,我们会从B端供应去花心思,也就是为大厨们提供创意,可以说是把一道菜变成一种产品;第三,有了这些经验,我们要看如何推广渠道,线下我们要做自有品牌,做自己的店;线上主要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联名,co-branding或co-marketing。在这些的背后,都是我们的供应链系统来做支撑的。以平台的大数据反馈为导向让我们知道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喜好,从这个角度说出发,我们已与一些战略伙伴开始创新合作。

Q:所以植物肉产业中,品牌是价值最高的地方吗?

A:做植物肉也好,传统食品也好,无论走哪条路,最终要在品牌上取胜。有一部分人只做原料,那么就要规模化,这也是我们过去所做的;还有人做中游加工,像我们会帮客户做一些半成品食材。除了以上专门做某些环节的企业,也有人从下游轻资产向上游扩大业务范围,这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我们的起点不同,我们传统业务已经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了,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创造亚洲植物肉的领先品牌。总之我们是看全产业链、全渠道、品牌化三方面。如果我们只注重一端,很容易输给新兴的平台。

我们植物肉刚刚起步,不过两年前我们创始人就很重视这个项目,去年年底必斐艾董事会批了做植物肉项目。我们已经与美国比较有名的研发机构开启合作。我们希望消费者对“植爱”有一种“未来食品”的认知,这就够了。

Q:最后还想请教一下,相信您也看到,一些企业在做品牌的同时,也为客户做代工,也就是他们有B端业务也在C端和他们的客户去竞争。这会有问题吗?

A: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中国市场还是非常大的,不是单个商家可以做好的。这个赛道潜力很大,大家可以共同发展。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1602471544383185.jpg


上一篇: 鼎哆味:20年火锅老店转型成食材新零售黑...
下一篇: 新希望、正大领跑,双汇、龙大、金锣、正...
他们都选择了中华冷冻食品网

30000+

三万家冻品经销商

5000+

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

10亿+

交易额10亿
豫ICP备18044844号-1 Copyright© 2018 冷冻食品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