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17:13
来源: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编辑26日下午有消息称,3个月内阿里将按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全部股份,双方已签排他协议。阿里巴巴官方随后表示对“市场传言”不予置评。饿了么方面则表示对消息不知情。但晚间,有阿里人士向部分媒体确认了收购的消息,未透露具体金额。
继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后,阿里收购饿了么的消息引发外卖市场以及新零售领域的新变数。
除了这场交易本身,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阿里来说收购饿了么意味着什么?外卖市场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继续发展?坚持独立发展的张旭豪又将何去何从?
从“口碑、饿了么”到“口碑+饿了么”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宣布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纳入新零售体系。口碑的业务汇报线从原来的蚂蚁金服调整至阿里巴巴集团,口碑CEO范驰向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汇报。业务汇报线调整后,口碑仍然保持独立公司的定位,在新零售领域与阿里巴巴集团形成更加深入的战略协同。
张勇在2017年谈新零售引发的四个商业趋势,就包括“从线上走向线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衣食住行走向吃喝玩乐。”
在口碑业务调整后,范驰曾对媒体表示将上线新的解决方案,而这套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数据解决餐饮行业人效、坪效的问题。
在未来,口碑和饿了么将在餐饮领域形成强大的共同体,同时在B端和天猫甚至中国内贸事业部(原阿里巴巴旗下1688,B2B)形成有效互动,商家上游采购数据将被纳入阿里体系,食材购买将更透明高效安全。
去年年底,口碑还在杭州完成了无人餐厅的初步布局,同时试图通过菜肴的标准半成品打造出市场新的增量。
在餐饮之外,饿了么或许将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体系提供更多的配送选项。
最新数据显示,饿了么旗下全国性即时配送体系蜂鸟配送日均配送订单已达450万单,服务覆盖1200多个大中小城市,已合作商户数100 万家,骑手人数300万人,专注于即时配送本地生活最后一公里。饿了么的线下资源或许将成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构成。
外卖双极:美团对战阿里
外卖市场,或者说本地生活服务正在进化出一个全新的格局,如果说此前是美团第点评与饿了么的一对一决战,那么在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美团点评需要面对的则是饿了么、百度外卖、口碑与阿里的协同作战。
美团点评与阿里的决裂,还要追溯到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彼时大众点评背靠腾讯,阿里自然不会希望“干儿子”美团倒戈。但木已成舟,阿里随后开始加大对口碑的支持力度,兜售其所持有的美团点评新公司7%股份,并转向扶持饿了么。
在处理与阿里的关系上,美团点评CEO王兴态度很坚决,他甚至曾公开挑明与阿里的纷争,“它去年之所以兜售我们的老股是为了干扰我们融资。如果你不看好这家公司,那干脆卖光好了,我们已经帮他们找好了买家。但他却不肯卖光,他一定要留一点,或许是为了将来能继续给我们制造点麻烦。”
与张旭豪最初设想一样,王兴一直希望保持公司独立发展,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但这显然违背了阿里寻求绝对控股权的诉求。
即便如此,美团点评也无需畏惧。当饿了么需要阿里为其持续供血时,美团点评已经在去年5月实现盈亏平衡,账上实际储备资金超过30亿元。2017年全年3600亿元的交易额、330亿元收入则向外界证明了自己。
在外卖市场份额上相持不下的饿了么和美团点评,正在驶向垂直纵深和多元化两个不同方向,前者专注于外卖业务,后者围绕生活本地服务不断辐射业务覆盖面。
一边是阿里傍身、外卖市场最早玩家的饿了么;一边是背靠腾讯、后发制人的美团点评,最终谁才会成为收割市场的玩家,短期内依旧是个疑问。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加码布局新零售的阿里与刚成立新零售事业群的美团势必将把战火重新燃起。
张旭豪或将出局
在阿里强势作风笼罩下,张旭豪对于“饿了么将独立发展、独立上市”的坚持或许即将化为泡影。UC、高德、优酷一步步被阿里消化的结局也或将在饿了么身上重新上演。
十年前,年仅23岁的张旭豪和他的研究生同学康嘉开发出网上订餐服务“饿了么”,并逐渐在上海大学城做出名气。十年后,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并成功跻身成为外卖市场的巨头玩家,唯一的竞争对手也仅剩下起家于北京的美团外卖。
十年里,饿了么先后完成了八轮融资,其中在2016年和2017年获得来自阿里与蚂蚁金服共计约16.5亿美元融资。至此,阿里系对饿了么的持股达到32.94%,取代饿了么管理团队成为饿了么最大股东,随后阿里董事局副主席兼口碑网董事长蔡崇信也加入饿了么董事会。而张旭豪本人股份被稀释到约2%。
随着阿里入股,关于饿了么与阿里的关系成为张旭豪多次面对媒体时的必答问题。2017年6月,张旭豪在一次内部分享中给予了正面回答,“控制不控制,其实在于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购这是宿命。”
眼下这样的结果,在张旭豪决定接受阿里投资时似乎就已经注定。
当然,也有人对张旭豪的去留持乐观态度,毕竟有马云用5%的股份控制公司的先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马云,至于张旭豪能否继续掌控饿了么,获得肯定答案的可能性并不高。
来源:腾讯科技
30000+
三万家冻品经销商5000+
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10亿+
交易额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