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09:12
来源: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编辑2021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征程,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尤其是冷链防疫备受关注。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提了哪些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出仓即售,禁止一刀切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阳性时有发生,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仍将是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汇总当前零售、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企业反映情况发现,消费恐慌心理持续蔓延,企业防疫成本不可预测攀升是影响稳定消费的桎梏,全国科学防疫一盘棋迫在眉睫。
第一, 限制人员流动的防控措施影响客流回暖。与2019年同期相比,主要城市中:超市,2020年5-12月的客流量始终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同期水平,平均客流下降20%-30%。餐饮,自2020年4、5月开始客流回暖,在南方6、7月份已基本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全国9、10月份已超同期水平。但2020年入冬以来,受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北方餐饮客流量迅速下降普超30%,全国餐饮节前旺季难旺再次成为商家的心结。购物中心是零售、餐饮、服务业在内的几十个行业/业态聚集的消费生态圈,客流是所有商家的生命线。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客流同比恢复32%,二季度66%,三四季度数据虽还未发布,可预计第四季度应能达到95%以上。同样受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北京、东三省等地购物中心客流再次下滑30%-40%。
第二,商品呈阳性信息发布影响消费信心。尽管至今未发现消费者经采购、加工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报道,但厄瓜多尔白虾、天津奶油冰棍、黑龙江正大食品、山东省枣庄奶枣、石家庄车厘子等地食品检测呈阳性的信息被广泛报道。例如车厘子被曝呈阳性,结果连累全国车厘子、榴莲、火龙果等进口水果大量滞销。销售影响最严重的是进口冷链食品。据华东地区某大型零售企业反映,上海整体冷冻产品市场下跌50%-60%,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下跌60%-70%,苏北、安徽等地下跌70%-80%。华中及东北地区更为严重,湖北所有冻品下降约80%。
第三,层层加码的防疫监管措施影响成本不断攀升。目前造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可预测攀升的防疫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三证”不互认,重复检测多。很多地方政府针对进口冷链食品从批批检,上升到件件检;从加工地到销售地,再层层检,罔顾“三证”效力,甩锅“一刀切”禁售进口冷链食品。二是从业人员高频次核酸检测负担重。多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超市、餐厅门店从事冷链仓储从业人员每周一次,甚至2-3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再加上部分商品核酸检测,每月数万元的额外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三是闭店和商品下架难恢复。据某大型连锁快餐企业反映,疫情影响造成其品牌下90家餐厅暂停营业,近450家餐厅禁止售卖进口产品。某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反映,湖北麻城、黄岗,辽宁大连,河南洛阳、商丘、漯河、平顶山、林州、鹤壁及郑州市机场、高铁站,新疆,陕西西安、宝鸡等地以不同方式不允许上架销售进口冷链食品。
为此,王填建议,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动之年。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环境中保障供给,稳定消费,促进生产是各方亟待破题的焦点。
第一,促进各地方以科学治理理念统筹防疫管理。从国家层面组织有关专家参与的“疫情常态化下稳消费促生产经验交流会”,为各部委、省市领导提供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治理成果和经验,消除“物传人”防控顾虑,切实平衡好防控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规范相关宣传。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邀请专家和研究人员针对防疫进行持续性的全社会科普宣传,倡导消费者坚持做好卫生清洁和必要防护,澄清认知误区,呼吁民众保持理性,无需恐慌或过度紧张。
第三,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出仓即售。由国家权威部门尽快发布针对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科学防疫指南,采取效仿认证认可制度“一方审核,处处认可”的“三证”全国互认政策,禁止“一刀切”下架“三证”齐全的进口商品,加快促进商品流通效率和市场消费。
第四,科学界定从业人员及商品核酸检测频率和范围。国家统一要求各地将从事食品生产、包装、经营及冷链经营等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纳入疫苗优先接种批次,尽快取消或免费低频开展核酸检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界定须核酸检测的进口冷链食品的定义和追溯范围,将“进口原料国内加工的冷链食品”按国内食品管理,承担或补贴企业支付的商品核酸检测、消杀等费用。
第五,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防疫社会共治。疫情常态化下的有效监管,不应仅靠政府,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以社会共治共同促进、监督相关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国家应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用高质量的国家标准、团体标准或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认证的方式实现自我声明,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透明供应链各个环节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增进消费信任,增加信用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应推动冷链食品核酸报告、消毒证明互认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关于进口冷链食品防疫防控要求,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稳定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困难。”全国政协委员、禧云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延云在今年两会建议中表示。
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要求对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国家)的冷链食品原料和半成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当对其外包装进行严格、有效消毒。
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只认可当地检测机构出具的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证明。个别省份甚至在本省所辖内各地市之间的检测报告、消毒证明也互相不认可。因各地监管部门对检测报告互不认可而造成重复检测,极大地延长流通环节所耗时间。频繁多次、费时较长的重复检测,一是造成餐厅断货;二是部分冷链食品原材料有效期较短,导致了食材因有效期到期而报废,造成了食品浪费,餐饮企业承担了较大的损失。
刘延云提出建议,
一是制定风险等级分级管理措施,对于核酸检测报告、进口检验检疫证明、消毒证明等资料齐全的进口冷链食品免除进入中转监管仓,备案后即可直接运送到店。
二是建议跨地区互认消毒证明、检测证明、检测报告,减少流通环节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厉行节约,防止食品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建议龙头企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
李伟提出,打造乡村振兴,必须依托产业的兴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出台各类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朝着绿色化、规模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而食品豫军里的龙头企业,也应该发挥带动作用,打造绿色的、高附加值的深加工。
“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已经从原来的低级加工阶段,升级到了新层次,但我觉得还不够。”李伟建议,河南省还应该追求从“国人厨房”到“世界餐桌”。
李伟表示,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中,农产品加工行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离“三农”最近、与百姓最亲的产业。而且,行业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
李伟同时建议,农业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人才、资金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针对农产品加工创业项目,应出台各类税费减免和财政补助措施,激发产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支持现有的初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更新技术和设备,鼓励绿色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了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领域中来,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探索新的模式和业态,延长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链和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王士岭:建立一体化物流体系助推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王士岭在发言时说,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我国食品消费总量和冷链物流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冷链物流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作用。但目前国内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尚不够健全,也不够统一。
为此,王士岭建议对全国冷链物流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引进大数据,打造管理平台等措施,实行统一行政管理,突出做好市场监管、卫生监管、质量干预、产品追溯,努力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安全。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展会详情)↓↓↓
30000+
三万家冻品经销商5000+
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10亿+
交易额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