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10:48
来源: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编辑1、上海通报:11月9日病例感染来源为境外输入
昨天上午,上海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通报称:
11月9日,上海确诊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共排查并管理密切接触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触者51名,筛查病例相关人员9617人,上述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共采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环境样本1428份,经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经安徽省疾控部门反馈,与王某某相关联的兰某,11月10日在安徽确诊。对相关人员进行筛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这2例病例发病前14天未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出院的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发热病例,未接触过入境人员、机组人员、高中风险地区人员,排除“人传人”导致感染可能性。
○这2例病例发病前14天未暴露于进口冷链食品及相关环境,排除经接触冷链食品感染可能性。
○这2例病例曾于10月30日共同进入并清理过一个自北美地区运返回沪后的航空集装器。该集装器为密闭容器,内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内部环境潮湿。清理时,2人均未佩戴口罩。
○如果把10月30日作为他们俩共同暴露的时间,那么这2例病例的发病时间符合新冠肺炎发病潜伏期。同时,经基因测序,这2例病例基因高度同源,与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这就提示感染来源为境外输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国家和上海市权威专家综合分析研判认为:导致这2例病例的感染来源可以聚焦在同时共同暴露于境外输入的航空集装器。
2、上海市市监局: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均须中转查验
发布会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许瑾表示,为了加强秋冬季常态化疫情防控,上海市场监管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对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市场)、冷冻冷藏肉类、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冷库的专项检查,按照国家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落实“冻品入库前必须消杀、作业人员必须做好防护”的“双必”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
“近期,国内多个城市发现进口冷冻牛肉、水产品等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情况,上海开展冷库全面排查,保障冷链食品安全。”
许瑾介绍,已累计推进405家冷链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仓储、运输、餐饮服务等生产经营企业纳入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累计上传肉类、水产品及其他冷链食品等追溯数据300余万条,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卫健部门对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冷库等重点场所,开展进口冷链食品采样检测工作。至今共采样检测13万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环境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落实加工制作规范以及餐饮具清洗消毒等要求,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贮存、运输、加工分装等环节的防疫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还围绕“三点一库”,形成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
为进一步防范进口冷链食品疫情输入风险,上海已于11月16日零时起,启动“中转查验库”,对从上海口岸入关,在上海仓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除已由海关检测和消杀的可以直接放行外,必须统一进入企业中转查验库或公共中转查验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杀,检测结果阴性后,才能放行进入下一环节生产经营单位,环环衔接,全链条管控。
所谓“三点一库”,即口岸查验点、港区提货点、市内第一存放点和中转查验库或区域。
3、吴尊友:进口非冷链货品也要按冷链标准管理
上海11月20日新增的2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的一例,吴某某,是浦东机场物流相关工作人员。
而11月9日,上海也有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王某某,他是在浦东机场西区航司货运站从事搬运工作。
△浦东国际机场连夜组织核酸检测。图片来源:网络
和之前各地多起确诊病例都与进口冷链物品有关不同,王某某平时工作中接触的都是进口非冷链物品,这是否说明进口非冷链物品也有携带和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呢?如果是,又该如何防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此进行了解读。
吴尊友表示,进入冬季以后所有的国际货运环境类似于我们夏天所说的冷链,所以冬季低温造成“非冷链”趋于“冷链”效果。
近期国际疫情严重,境外货品被污染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冬季气温低,病毒在集装箱、货柜表面存活时间就会延长,接触这些冷冻环境下的物品,感染风险就会增加。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加强了环境的检测和人员的筛查,感染以后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出来,多地还出现了进口非冷链物品造成了人员感染。因此国内进口“非冷链”货品也要按“冷链”标准管理,同时也要坚持货品采样检测,人员定期筛查,两项措施只要能够落实就不会造成大面积的人员感染。
文章来源:综合央视新闻、东方网等(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30000+
三万家冻品经销商5000+
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10亿+
交易额10亿